議題導讀

「和平崛起」的中國宣稱「永不稱霸」— 亞太各國全面戒備,臺灣卻自我孤立?

中國在國際海域進行空前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島嶼軍事化和實彈演習,成為亞太小國相互合作的動力,掀起一波共同對抗強勢經濟大國的新趨勢。臺灣提倡「自我克制」與「和平共處」,除了沒有任何作用,是否反而放棄了難得的外交機會?在我們需要盟友的時候,總統的南海政策導致國軍的模糊立場,是否反而令國際社會聯想到臺灣與中國在檯面下的默契?
邱韻芹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四宣布:兩百多萬人的解放軍將裁減三十萬人。他在抗戰七十周年大會演講中說,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永遠不搞擴張」的中國近兩年在南海迅速填海造陸,已經創造出十二平方公里土地;陸海空多管齊下爭奪主權和天然資源。對此,東南亞各國、日本、澳洲和美國上緊發條,強化軍備實力,忙著跨國聯合軍事演習。馬英九總統則在五月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代表臺灣宣示:「 願南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

馬總統的「南海和平倡議」至少有兩組問題值得討論:第一,和平倡議有用嗎?或只是臺灣脫離國際政治現實的表現?換個角度來問,難道亞洲其他國家都不想要和平?第二,和平倡議強調的「自我克制」是否成為「自我孤立」的緊箍咒,變成臺灣與亞太國家建立新關係的障礙?在詭譎多變、強調國家利益優先的國際政治中,臺灣假使放棄難得的外交機會、保持不沾鍋的態度,能承受作壁上觀的後果嗎?

面對南海的區域和平議題,臺灣很難切割了事,或僅發表「和平互惠的基本原則」。首先,爭議中心的南海島嶼及鄰近海面,一直都是中華民國堅持固有主權的海域;再者,美國政治界因南海局勢升溫,極力要求加強臺美關係;而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此爭議所引起的一波新趨勢,促使亞太各國為了抵制共同威脅而開始合作,為臺灣帶來難得的外交空間。

背景: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南海的填海造陸工程

習近平在週四的演講中強調「和平與發展」,並說「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和平崛起」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始於胡錦濤政權,在 2003 年由鄭必堅首次發表。時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的鄭必堅,在 2005 年的〈中國和平崛起,躋身世界列強〉一文中指出,迅速崛起的中國不希望引發任何戰爭;它要強化經濟力量,利用透過「和平手段」取得的資源追求發展及國際合作。

這個和平宣言避而不談成長比GDP更快的中國軍事預算,只強調他們的改革開放、與世界經貿接軌。但中國在南海建設人工島以及其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早已挑起大多數國家的敏感神經。

其實填海造陸並不是創新的高科技。在南海上擁有島嶼控制權的臺灣、越南及菲律賓等國家也都曾進行小規模的擴建工程。問題在於中國的動作不僅飛快,還具有侵略性。美國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的報告指出,中國已經創造了大約 12 平方公里、等同於 600 個小巨蛋的土地。中國在短短的 20 個月興建的人造島嶼面積是所有其他國家過去 40 年加起來的 18 倍,已占南海總人造陸面積的 95%。

永暑島最初是個不到 0.1 平方公里的暗礁,但擴展了 10 倍之後,比過去南海群島中最大、屬於臺灣的太平島還要大上三倍。中國在島上興建軍用跑道,裝設雷達、監視鄰近海域,並建造深水港,打算在附近海面啟動常態性巡邏任務。解放軍在南海海陸動作頻頻,空中的作為也沒少。中國軍方在透露劃定正式防空識別區的計畫後,隨即在五月展開防空識別行為,多次警告在國際海域執行任務的菲律賓巡邏機不可越雷池一步。七月底,中國海軍在南海展開實彈軍事演習,出動了一百多艘艦艇、戰機及飛彈部隊

這一連串軍事行動對時常與中國在南海發生主權糾紛的菲律賓和越南來說,火藥味非常濃厚。早在 2013 年,菲律賓就指稱中國在南海違犯國際海洋法公約,並申請國際仲裁,目前全案仍在國際法庭審理中。儘管習近平在 9 月 3 日的閱兵儀式演講中呼籲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係」,但中國始終拒絕出席仲裁聽證會或提供任何說明。

中國軍方在南海的動作,除了爭奪主權,另一方面也跟各國爭奪資源:這片海域的主權爭議不斷,中國與越南都自行宣稱擁有控制權。去年 5 月 1 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宣布開始在西沙群島海域架設鑽油平台,惹得越南政府對中國的行為提出抗議,要求立刻移除鑽油設施。越南政府發言人不但表示「其他國家在越南海域內所有未經越南政府同意的行動,都是非法且沒有意義的」,更指控中國刻意衝撞越方船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在 5 月 5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強勢回應說中國企業在中國西沙群島海域內的作業「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與越南無關」。此爭議引發越南大規模反中暴動,也連帶使得當地近千家臺商受到波及。衝突餘波盪漾至今年;中國海軍多次在南海攻擊越南漁民,讓越南控訴連連

亞太諸國的對策:增強軍備,強化區域聯盟

面對中國的強勢舉動,亞太鄰國紛紛選擇提升軍事預算充實軍備。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九國從 2010 到 2014 年軍事預算增加近44%, 2014 單年軍事總預算高達三百八十億美金

主導菲律賓軍事計劃的菲國少將羅薩里奧(Raul del Rosario)告訴媒體,菲律賓將在未來十三年內耗資兩百億美金加強南海海域的軍事部署,包括增設雷達、購買潛艇、軍艦、戰鬥機、偵察機和飛彈系統等。總統艾奎諾(Benigno Aquino III)在今年承諾,會將七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用於購買兩艘軍艦和一艘長程航空母艦。

距離南沙群島四千多公里的澳洲也啟動因應中國的對策。澳洲編列六百五十億美金研發打造海上艦艇、並向國外採購潛水艇。國防部長安德魯斯(Kevin Andrews)更表示將持續巡邏南海,預防中國使用武力封鎖南沙群島海域

此外,亞太國家開始尋求軍事合作。越南雖然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又被普遍認為軍事實力平平,不僅拿出二十億美金和俄國簽約採購的軍事裝備,更轉向美國釋放出合作訊息。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七月高調前往美國,成為兩國關係正常化二十年來首位訪美的領導人。美越雙方在會面中觸及南海聯合防禦議題,並在聯合願景聲明中明確表示將「密切關注對南海近來升溫的軍事衝突… 合作對抗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菲律賓也因為南海局勢緊張更加依賴美軍支援,研擬開放八處軍事基地提供美軍使用

這些發展反映了亞太國家的共同難題:中國具有相當的經濟影響力,為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同時,它「和平崛起」背後的強勢作為又成為各國無法否認的安全顧忌。為了抗衡中國的軍事威脅,亞太區域安全聯盟逐漸成形。

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ASEAN)的十個會員國發表共同聲明,表示中國的造島工程影響了南海區域和平及穩定。馬來西亞更加提倡東協聯合建立維和部隊,共同面對與中國的爭議。馬國國防部長希山慕丁.胡笙(Hishammuddin Hussein)說:「我們需要想辦法合作… 若執著於虛線及主權,我們的未來將很黯淡。」

日本高度重視南海情勢,與亞太國家展開聯合軍事任務

首相安倍晋三日前提出安全保障法律修正案,讓日本自衛隊能在國土範圍之外執行維和任務。日本自衛隊參謀總長、兼海上自衛隊參謀長(海軍司令)河野克俊指出,對日本這個貿易國家來說,南海的區域安全至關重要。中國在該區域極具野心的填海造陸行動,讓日本考慮在南海展開巡邏任務

事實上,日本雖然尚未獨自以海上自衛隊的名義前往南海,卻已經與菲律賓在該海域展開首次聯合軍事演習,且正在和越南海岸巡防部門進行海上搜救的合作訓練,越南也將接收從日本海上自衛隊除役的海軍巡邏艦艇。今年七月,日本首次參與美國、澳洲與紐西蘭兩年一次、三萬大軍的陸海空軍演習

日本摩拳擦掌,準備前進南海執行維和任務,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則採取一貫立場,表示「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各種建設活動完全是國內主權的展現」。同時他也警告該區域外的其他各國不應軍事介入讓衝突升高:「這只會帶來負面效果」。

美國對臺政策仍受中美關係牽制;同時,政治界開始提倡積極經營臺美關係,甚至將臺灣納入亞太區域安全聯隊

共和黨眾議員福布斯(J. Randy Forbes)日前在華爾街日報投書呼籲:美國政府應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而「加強臺美雙邊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表態途徑」。他指出,雖然《臺灣關係法》規定必須供應國防武器給臺灣,以維護臺灣的生存,但美國卻因「害怕與中國對立」而使得臺灣承受委屈。比如,臺美雙邊的高階軍事將領無法相互拜會;在美國軍事機構中接受訓練的臺灣軍人不能穿軍服,臺灣海軍官校生的畢業旅也不准在關島及夏威夷上岸。

福布斯認為這些看似細瑣的小事點出了中美關係的巨大現實:美國不斷向中國低頭退讓,換來北京的得寸進尺。福布斯建議美方邀請臺灣加入重要的區域聯合演習,並和臺灣分享高階雷達資料,他認為這些措施不只能實質提升臺灣的國防安全,同時也是美國向亞太諸盟友展現維護區域秩序決心的方法。

南海爭端帶來的國際定位轉機:臺灣選擇置身事外或者積極參與?

就在北至日本、南及澳洲的亞太諸國全面警戒的當口,臺灣處在戰略地理的關鍵位置,卻顯得異常冷靜。

今年5月26日,中國宣布南海軍事防衛行動範圍將從海岸線擴及外海,並在南海島嶼上增建兩座燈塔監視往來船隻。美國及菲律賓隨即派遣軍機飛越爭議海面上空。同一天,日本也公開回應菲律賓的請求,表達支援菲國軍事設備缺口的意願,並且宣布和馬來西亞加強合作,討論國防裝備及研發技術的轉移。

於此同時,馬英九總統發表〈南海和平倡議〉。該倡議的五點呼籲短短兩百多字,要各國「自我克制」、「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南海區域資源開發合作機制」,並聲稱要複製三年前〈東海和平倡議〉「緩解緊張局勢」的「成功經驗」。

馬總統的南海與東海倡議內容確實幾乎完全一樣,但〈東海和平倡議〉之實際效果與政府宣稱的「普獲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有很大差距。當時中國和日本對〈東海和平倡議〉的反應都相當冷淡;爭議從來沒有解決,更遑論「和平互惠」。中方僅只透過國台辦表示「注意到此談話」,而日方直到最近還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召開記者會,指控中國一直沒有遵守雙方協議暫停開發東海石油資源,反而持續擴充各種海上設備與新增建物,甚至可能將這些緊貼兩國海域中線的設施和基地轉作軍事用途。八月底,中國更在東海舉行大規模的海上及空中實彈演習,發射了近一百枚飛彈。

在中國隊與亞太聯隊的對峙局面成形之際,臺灣的「自我克制」除了變成在亞太區的「自我隔離」,這種刻意低調也容易讓人聯想臺北和北京在檯面下的合作默契。美方軍事專家指出,臺灣軍方近日以「避免引起不必要困擾」為由,拒絕公開討論太平島的實兵演習計畫,甚至傳出將取消原定的南海軍事演習,難免會被國際社會視為臺北與北京的一搭一唱。

如果說在三年前的東海爭端中,臺灣是被邊緣化,那麼這次的南海爭端,臺灣則是自願放棄加入亞太區域聯防,離開區域安全的討論。

中國的「和平崛起」眼看將演變成亞洲列國無法迴避的長期議題,首當其衝的臺灣如何能夠置身事外?美國一方面把臺灣視為盟友,另一方面又忌憚於北京的勢力。臺灣如何在中美矛盾的夾縫中保障自身的國家安全?更進一步來說,臺灣該如何善用亞太各國合縱連橫的需要,與日本、澳洲及東南亞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爭取更大的行動空間?

南海局勢戰雲密佈,但對臺灣而言,這朵烏雲上鑲的銀邊,或許是伴之而來,讓臺灣能撥雲見日、增加影響力、建立新合作關係的契機。

更多文章

資安即國安?解決問題必須見樹又見林
吳怡農
要確保「資訊安全」,必須顧到人員 (personnel)、系統 (network / ICT) 、實體與環境 (physical) 的安全。在各個面向,我們都看到很多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結構性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政治獻金藏身基金會 陽光法案死角
吳怡農
《政治獻金法》對個人與企業的政治捐獻均有明確規範,但捐款給政黨或政治人物設立的基金會,捐款人身分卻不須公開、金額也無上限,使得《政治獻金法》幾乎形同具文。在這兩年一片希冀政治公開透明的聲浪中,進步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如何回應社會的期待?
中國共產黨的《九號文件》
2013 年中共內部文件,指出七個將威脅中國共產黨的危險趨勢,其中包括宣揚憲政民主、人權與公民社會。該文件並強調:必須加強意識形態宣傳與管制反動聲浪,以確保中國共產黨的權力和領導地位。